今天會討論到關於導入工具和服務後,如何加強使用者對於產品的熟悉程度或者是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資訊更加流動。
在前兩天針對AI輔助開發的服務最後收斂了Tabnine與GitHub Copilot,然而會以後者來當作接下來分享的對象,有一部分的原因為GitHub本身就已經有在使用版本控制,並且在官方也看到了後續會有更多搭配開發過程的延伸服務,從整個生態系、對於新導入產品/服務的轉換成本而言還是較具優勢。
在Day 5 : Solution Architect 管理與軟實力相關技能樹的文章有提到Consult and Coach和Marketing Skills,這兩點對於產品落地到企業後是很重要的環節(盡量能夠物盡其用),接著就依照那一天的事項初步繪製一張心智圖如下。
從上面這張圖的上半部大部分的資訊會在專案啟動前明確定義,像是願景、主動與遠見的部分對於高階的主管是需要有共識的,要不然後面的其他項目沒有獲得支持的情況下就很難接續下去。
當成功導入了這個工具後,這一些的理念和目標是要持續的延伸到其他的執行項目
接著來看看社群與如何建立溝通的管道,通常在思考這個項目執行時可以使用的工具或是服務時,個人會先不受限的透過心智圖的方式思考幾種方案,接著再逐漸收斂到公司當前已經有的工具,或者是同生態系的服務。
關於建立社群可以有哪一些選擇的心智圖
從內部檢視到最後採用的大致流程
從上述可以看到有多個選項以及各個的特色,先從微軟的服務可以看到Sharepoint與Teams,這兩者在知識管理或者是溝通上都是可選的方案。然後在前幾天的Day 6 : 如何讓資訊成為你的第二大腦(工具上選用的考量)有提到的Confluence和Notion分別可以透過workspace與空間的概念建立與管理
其他的選項跟剛剛提到的資訊也有相似的地方,雖然有一些不是前面幾個的選項,但是可以作為整體性對比以確保最後的決策有全盤的考量。
這個環節個人覺得是蠻有挑戰的部分,像是GitHub Copilot是一個AI輔助開發的工具,雖然說能夠知道這個工具帶來的效益或者是優化的案例,但要如何說服或者是要原型展示(這個部分指的是透過這個工具怎麼快速建構一個功能)也需要有一些技術的底子。
在這個部分一起來從8 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 could do with GitHub Copilot的文章來探討,並且挑出幾個個人認為需要留意的事項進行分享
以下是 GitHub Copilot 的功能及其使用案例:
這個部分可以跟受眾告知不是只有英文才會跳出相關的建議,可以透過中文、日文的相關語言使該工具(如果公司的規模大到有不同國家的單位,這時候也可以利用它快速翻譯摘註解)。
創建查找數據的字典
GitHub Copilot 可以生成查找數據的字典,例如可以創建一個包含兩個字母的 ISO 國家代碼和其對應國家名稱的字典。
測試你的代碼
GitHub Copilot 可以協助編寫單元測試、視覺回歸測試等。
這個對於不熟悉或者是還沒養成習慣寫測試的開發團隊,可以強調透過已經寫好的程式碼使用註解的方式產生建議,然後接續再看是否可以成功執行。
相信這個對於大部分的開發者需要花時間了解的部分,在GitHub Copilot還沒現身前常常會到regex101去學習和設計要驗證的邏輯,但這個工具出現後可以透過自然語言的方式產生。
另外看到建議後想要知道更多的說明就開啟那強大的ChatGPT幫忙解釋囉!
這個部分可以引導使用者去思考學習新的程式語言要怎麼下prompt,可以從已經寫過的一些功能或者是直接請ChatGPT生出10個建議的prompt開始進行。
從剛剛的兩個面向中提到了從管理層面怎麼做知識管理和溝通管道的工具評估,接著在從技術的層面從GitHub Copilot的優勢連帶提供可以怎麼應用的做法,所以在思考怎麼推廣產品的過程中需要考量的面向很廣。
也希望透過這三天的分享能夠讓各位理解到導入工具/服務的過程中大概會發生與進行的過程,並且在每個階段要考量到的事情非常的多面向與多因素,所以可以試著去學習如何收斂成能夠達成部門內的使用者或者是主管們的共識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